班主任要注意班級管理的二十五種心理效應
在班管理中,隨著對學生心理的關(guān)注,越來越多的心理知識被應用到班級管理中。心理效應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積極作用,避免消極作用,就能夠提高班級管理的質(zhì)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角色效應?,F(xiàn)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會和他人對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著對學生社會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學生”的標準就是學習好,而學習好的標準就是成績好,對學生的成長和角色發(fā)展都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學生出現(xiàn)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學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經(jīng)理”、“我的爺爺是高干”等為炫耀,把自己與長輩的角色等同起來,顛倒了角色概念的關(guān)系,致使這類學生養(yǎng)成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畸形心態(tài)。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合理地確定學生的角色,通過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創(chuàng)造等形式實現(xiàn)學生的角色行為。
2、暗示效應。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chǎn)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shù)碾娪?、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能產(chǎn)生較好的效果。
3、門檻效應。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gòu)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是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這一效應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查爾迪尼分析認為,對人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后,再提出較高的要求,人們?yōu)榱吮3终J識上的統(tǒng)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于接受較高要求。這一效應告訴我們,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學生心理接受能力,應少一些,小一些,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獎懲效應。獎勵和懲罰是對學生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身評價,能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重大影響,由獎懲所帶來的行為的強化或弱化就叫做獎懲效應。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鼓勵和信任,往往能激發(fā)一個人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但獎勵學生的原則應是精神獎勵重于物質(zhì)獎勵,否則易造成“為錢而學”、“為班主任而學’的心態(tài)。同時獎勵要抓住時機,掌握分寸,不斷開化。當然“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必要的懲罰是控制學生行為的有效信號。懲罰時用語要得體、適度,就事論事,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受罰和怎樣改過。同時還應注意的是獎懲的頻率,從心理學的研究結(jié)果看,當獎懲的比例為5:1時往往效果最好。
5、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見,但也有不少學生學會了這些。如有的學生犯了錯誤后離家出走,班主任很著急,過幾天學生安全回來后。班主任反倒不再過多地去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實際上在這里,離家出走相當于“拆屋”,犯了錯誤相當于“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yǎng)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6、鏈狀效應。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這種效應在年齡低的學生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就學生的鏈狀效應看不是單方面的,既表現(xiàn)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個性、情緒、興趣、能力等方面發(fā)生綜合影響。利用學生的鏈狀效應,讓不同性格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因此作為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優(yōu)化學生周圍的環(huán)境,如讓嬌生慣養(yǎng)的學生與獨立性較強的朋友做伴,膽小畏法的學生應和勇敢堅強的學生交友。
7、禁果效應。“禁果”一詞源于《圣經(jīng)》,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xiàn)象,稱之為“禁果”效應。由于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fā)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現(xiàn)禁果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1、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2、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8、名人效應。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給大學心理系學生講課時,向?qū)W生介紹說聘請到舉世聞名的化學家。然后這位化學家說,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化學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具有強烈的氣味,但對人體無害。在這里只是想測一下大家的嗅覺。接著打開瓶蓋,過了一會兒,他要求聞到氣味的同學舉手,不少同學舉了手,其實這只瓶子里只不過是蒸餾水,化學家是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這種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產(chǎn)生的信服和盲從現(xiàn)象被稱為名人效應。名人效應的產(chǎn)生依賴于名人的權(quán)威和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在他們那一領(lǐng)域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們的好感、關(guān)注、議論和記憶。由于青少年的認識特點及心理發(fā)展,他們所希望的名人多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他們喜歡的名人多為歌星、影星一類,出現(xiàn)追星現(xiàn)象。這就要求班主任要為學生選擇好“名人”,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9、刻板效應。生活中??梢姷竭@樣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認為老年人墨守成規(guī);而老年人又往往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教授總是白發(fā)蒼蒼、文質(zhì)彬彬,工人則是身強力壯、舉止豪爽等。人們頭腦存在的關(guān)于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xiàn)象被稱為刻板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群體心理中比較多見,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經(jīng)有位平時學習不好的學生有一階段學習特別刻苦,在期末考試時成績特別突出。知逍考試成績后,一些班主任說的是“成績是不錯,作弊了嗎?”由于平時班主任已對學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學生進步后還是以原來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很容易造成偏見、成見,既傷了學生的自尊,也影響了班主任形象。
10、鮑魚效應。沙丁魚捕撈后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就會很快地死去,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歸來,為了不讓魚在途中死去,在魚艙室放幾條鯰魚,以挑起它們和沙丁魚之間的摩擦和爭端,使大量的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地游動。其結(jié)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而且還能保證它們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這種現(xiàn)象后來被人們稱之為“鯰魚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1、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適度的緊張氛圍,并引導學生在緊張中學會適應。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過度的緊張應該避免,以防止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傷害。2、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鯰魚”,班級中常常有這樣一些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別活躍,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級的紀律和學習。如果不好好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設(shè)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shù)念I(lǐng)導崗位,就會產(chǎn)生鯰魚效應,班級活動容易開展,班集體建設(shè)更為順利。
11、自己人效應。有一種效應叫自己人效應,就是說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tài)度,你就不惜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要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管理心理學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并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人——做學生的知朋友。
12、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后,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jié)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二元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這個效應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時,應掌握一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產(chǎn)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些反作用。
13、配套效應。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耿德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zhì)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里尋找感覺,總覺得家具顏色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于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后更新,書房終于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兩百年后,美國哈佛大經(jīng)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為“狄德羅效應”.亦稱作為“配套效應”,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現(xiàn)象。從學生的成長過程看,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習慣,都可以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一件“睡袍”。在這里筆者想提醒班主任,應為學生準備幾件有價值的“睡袍”。
14、首因效應。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了這樣的實驗:讓學生評價一個人,把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先看介紹這個人內(nèi)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紹這個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組恰恰相反。結(jié)果是第一組大部分評價他為內(nèi)向,第二組評價的多為外向,這象被稱為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它是指第一次接觸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為主的作用。它給我們的啟示是:1、班主任在剛接班后要全面了解學生,盡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響對學生產(chǎn)生偏見,影響到以后的班級管理。2、在與學生初次接觸時,力爭給學生一個好的第一印象。這樣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得到學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為以后實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礎(chǔ)。
15、半途效應。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到半途時,由于心理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累的交互作導致的對于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fā)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qū)域。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xiàn)半途效應。二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xiàn)半途效應。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時教育學生時多注意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多注意進行意志磨練。行為學家提出了“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對于防止半途效應的發(fā)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16、光環(huán)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觀察某個人時,對于他的某種品質(zhì)或特征有鮮明的知覺,從而掩蓋了其他特征。美國心理學家戴恩等人有個研究,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別是有魅力的、無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讓被試者從與魅力無關(guān)的方面去評價這些人,如他們的職業(yè)、婚姻、能力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評分都是最高的。無魅力者得分最低,這種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實際上就是光環(huán)效應的典型表現(xiàn)。很多班主任都有這樣的觀點,學生成績好,就樣樣都好;學生成績差,就覺得他一無是處。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學生特長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閃光點得到別人的認可,受到別人的尊重,增強學生的自信。同時也應注意,雖然對學生偏愛一些是人之常情,但過分的偏愛或溺愛都會導致感情用事,對錯不分,有的還會一俊遮百丑,實際上對學生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17、近因效應。由于最近了解的東西掩蓋了對某人一貫了解的心理現(xiàn)象叫做近因效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對陌生人的知覺,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對于熟悉的人,對他們的新異表現(xiàn)容易產(chǎn)生近因效應。近因效應在學生交往中也是常見的,例如兩個學生本來相處得很好,甲對乙堪稱關(guān)懷備至,可是卻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這就屬于近因效應的作用。同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終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強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斷鼓勵學生進步,讓學生能以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外人面前,不斷激勵學生進步。
18、齊加尼克效應。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結(jié)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而另一組卻未完成。試驗表明,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xiàn)出一種緊張狀態(tài),但順利完成任務者,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而未完成任務者,緊張情緒卻持續(xù)存在,且呈加劇傾向。后一種現(xiàn)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這種效應啟示我們:學習負擔重,學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作為班主任,必須重視這一效應,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不要對學生提出過多、過高的要,二是班主任要設(shè)法幫助學生按時完成任務,以適當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學得愉快。
19、從眾效應。有一個成語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說,有三個人謊報市上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這種人在社會群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為的心理傾向被稱為從眾效應。這一效應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發(fā)揮從眾效應的積極作用。首先要有意識地通過班會、黑板報等輿論陣地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其次,要抓好班團干部和積極分子等基本隊伍的建設(shè),組成堅強的堡壘,要及時發(fā)現(xiàn)班上的不良傾向,對癥下藥,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以防止產(chǎn)生從眾效應的負作用。
20、馬太效應。《圣經(jīng)》中“馬太福音”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美國著名哲學家羅帕特•默頓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現(xiàn)象,即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做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他于1973年把這種現(xiàn)象命名為“馬太效應”。在班級管理中,就是好學生好對待,差學生差對待;而好與差的標準主要還是學習成績。對于一些班主任心中的好學生來說,愛“過剩”的時候,就會貶值,他們對表揚就會變得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這種優(yōu)越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會使他們在成長中變得非常脆弱,經(jīng)不起挫折。而對另外一些學生僅僅因為分數(shù)不高,就會長期處在被班主任的關(guān)愛遺忘的角落,這種人為造成的惡劣的心理環(huán)境,將會使他們情緒偏激、行為帶有觸發(fā)性和沖動性,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個性的畸形發(fā)展,引發(fā)學生的心理障礙。
21、期望效應。有一次,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個學校里做完調(diào)查后,劃了一部分名單告訴班主任,這些學生很有發(fā)展?jié)摿?。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訴學生、一個學期后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進步很快。其實這些學生都是隨便劃出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望效應。它告訴我們,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終會結(jié)出預期的果實。平時,班主任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寄予厚望,使這種真誠的期待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和方向。
22、情緒效應。古希臘有個杰出的哲學家叫德漠克利特,他總是笑臉迎人,不擺架子,被人美稱為“含笑哲學家”。現(xiàn)在的商店、賓館的服務員都開展了“微笑服務”,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緒效應。同樣,如果我們在平時,特別是在班主任工作不順利或情緒不好的時候能注意調(diào)整,多給學生以笑臉,給學生以信任,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那么,在學生犯錯誤時,即使我們嚴厲地批評他,他也會認為這是為他好,從而能虛心地接受我們的批評。
23、空白效應。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shù)亓粢恍┛瞻?,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班主任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日,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面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日,批評之后,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究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24、南風效應。有一則寓言,講北風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勁,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緊;南風徐徐,輕柔溫柔,使人自覺地把大衣脫下。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了人的內(nèi)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yōu)樽杂X。這種以啟發(fā)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我們稱之為“南風效應”。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學生的特點,采取符合學生實際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學生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關(guān)心人。在行為上激勵人、煥發(fā)人,容忍學生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25、貝爾納效應。英國學者貝爾納勤奮刻苦,同時又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他畢生研究晶體學或生物化學,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條路——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個富有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科學的高峰,這一舉動被科學家們稱為“貝爾納效應”。作為班主任,不一定有貝爾納的天賦,也不一定是某學科的專家學者,但與學生相比,總在一些方面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班主任只要認真地把自己的優(yōu)勢加以發(fā)揮和利用,就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促使學生更快地進步,產(chǎn)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
當然這些效應的啟示遠不上這些,還需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心理效應和現(xiàn)象,需要班主任不斷地探索,以提高我們的教育質(zhì)量。
鄭州五中心理咨詢電話:66924498心理信箱ljtzz5z@sina.com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俊濤老師